【前言】
根據農委會統計,2020年台灣遊蕩犬數量為15萬隻(尚不包含遊蕩貓),而同時全台的公立收容所最大收容值卻僅有8,064隻*。由此可見,遊蕩犬貓數量已遠大於僅靠收容可以處理的數量。而過多的遊盪犬貓不僅造成人與犬貓之間的衝突,同時也確實因遊蕩犬貓生活空間與淺山的野生動物高度重疊,而影響到野生動物的生存。
「必須採取行動以降低遊蕩犬貓數量」是在不同聲音中最基本的共識,但要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及預期的進程,卻造成各方的紛爭。近期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的兩則提案「我國應禁止餵養流浪動物」、「反『我國應禁止餵食流浪動物』之提議」即可見一斑。爭議法案耗損社會資源,與其在此刻挑起支持與反對雙方的對立,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強而有力,具效率與規模的遊蕩犬貓減量行動。讓犬貓減量甚至從街頭消失,使餵食者失去可以餵食的對象,將會是台灣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。台灣之心長期投入遊蕩犬貓減量行動,以下針對此議題提出看法及說明。
*參考資料:【全國動物收容管理系統】 https://asms.coa.gov.tw/Amlapp/App/PetsMap1.aspx
【台灣之心目前針對遊蕩犬貓過多的解決方案─大規模犬貓絕育】
台灣之心參考國際同伴動物管理聯盟*的《人道犬隻族群管理指南》之建議與方針,以「絕育、倡議、教育」三者並進,去處理遊蕩犬貓議題,希望透過大規模的犬貓絕育,逐步降低遊蕩犬貓數量。2017年2月零安樂死政策倉促啟動,配套未能有效建立。但積極的地方政府開始規劃各種行動方案,雖然也有部份地方政府消極地面對,但遊蕩犬貓數量過多的問題,若遲遲不積極處理,衝突勢必越演越烈。台灣之心在這當中,努力提供絕育行動相關的經驗與執行能力,不僅希望提升絕育比例,也希望透過每一個行動與呼籲,讓更多民眾對於犬貓絕育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知。
*International Companion Animal Management Coalition(國際同伴動物管理聯盟):https://www.icam-coalition.org/about/
【餵食者在誘捕行動中的角色】
台灣之心希望提高犬貓絕育的比例,除了推動並執行有主放養犬貓絕育計畫之外,如何誘捕無主的遊蕩犬貓更是需要克服的難題。每處理一個新的狗點或貓點*,就需要重新建立犬貓的信任,才能順利誘捕。在建立信任基礎之前,必須針對這個環境、犬隻出沒狀態、犬隻族群進行觀察與分析,並透過食物引誘犬貓進入陷阱。整個行動所需的時間視區域大小、犬貓數量、環境以及犬貓警戒程度而定,想達到80%的絕育比例,短為數日,長則半年以上。
若在這個過程中,出現固定餵食流浪犬貓且願意配合誘捕行動的餵食者,整個過程將事半功倍,進展及效果都能加速許多。因犬貓對餵食者較信任,且餵食者對犬貓出沒時段等相關習性也較熟悉,因此能提供捕捉所需要的資訊,並降低犬貓對於誘捕設備的戒心。反之,遇到不願意配合、甚至阻撓絕育工作的餵食者,確實讓誘捕行動更加困難。
台灣之心為了進行流浪犬貓絕育工作,常與餵食者合作。許多餵食者因餵食行為而遭到民眾或主管機關的責難,為了避免衝突,他們時常將餵食時間移至深夜或是躲躲藏藏地投放食物,使得犬貓更加難以觀察與接觸。在與餵食者合作的過程中,我們盡可能的傳遞絕育的重要性,並引導其朝向乾淨、適時、適地、適量的餵食方式,以減緩因餵食產生的問題並提升被餵食犬貓的絕育率。而在第一波絕育行動結束後,餵食者將成為重要的監控者,協助犬貓族群的追蹤與觀察,並持續將剩餘的目標完成絕育工作。
*狗點、貓點:遊蕩犬貓聚集處的簡稱
【是否應修法全面禁止餵食?】
事實上我們發現,在開放式的環境下,要禁止餵食行為是相當困難的。以壽山國家公園及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,國家公園內早已明令禁止餵食行為(不論是遊蕩犬貓或是野生動物皆禁止),但卻因執法人力有限、蒐證困難之故,至今依然無法完全杜絕餵食行為。近年來有許多地方主管機管開設餵食者訓練課程,改變不當餵食的行為,並讓餵食者漸漸轉為絕育行動合作者。若立刻修法全面禁止餵食,恐把餵食者打回地下化,不僅餵食行為依舊持續,反而衝突越來越大,連合作改善的機會都一併失去。針對不適宜的餵食,目前已有相關法規規範,比如說:餵食造成的髒亂可用廢棄物清理法來規範;亂餵對犬貓健康有害的食物,則可以用動保法的虐待動物法規來處罰。
由以上可知,目前的困境在於蒐證困難、執法的量能不足,而不是無法可罰。
若資源充足,將流浪犬貓從街頭移除,安養或認領養確實可以減緩部份衝突。然而目前全台收容量能不足,在有限的選擇下,絕育後回置就成為目前無奈卻務實的可行方案。
台灣之心早在成立之初,便提出國家公園以及高速公路週邊…等生態敏感區或遊蕩犬貓衝突區,由中心向外擴張特定範圍劃定為禁止餵食區,加強宣導與取締。而實務上在這些區域內若無遊蕩犬貓的可立即禁餵;若有存在長期餵養的遊蕩犬貓,應與餵食者溝通,協助完成全數母犬貓絕育,並逐步輔導轉移餵食點,再行區域禁餵。
【結語】
我們的願景是讓台灣成為人與野生動物都能共存的土地,並讓遊蕩犬貓可以漸漸地從街頭消失。
在遊蕩犬貓影響層面如此之廣的今日,教育宣導、政策推動、送養、救援、收容、飼主責任觀念建立、晶片普及率…等,各種不同面向的行動方案,都相當重要。但若源頭沒有防堵成功,一切都會被龐大的數量壓垮。提高絕育的能量、規模與效率,阻止犬貓繼續繁殖,將會是現今最重要的課題。
高強度的遊蕩犬貓源頭絕育行動,已經不再停留於該不該進行,而是該如何才能讓資源更有效的被應用,讓規模更加擴大。而在這之中,既有餵食者所扮演的角色,可以是協助者或阻撓者,端看我們如何與其溝通跟合作,希望餵食者參與之後的減量工作,可以是相乘的倍數成長,加速解決遊蕩犬貓過多的問題!
相關文章
- 針對農委會提出之「臺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」,初步規畫執行區域包括台中、苗栗、南投3縣市中的9個鄉鎮,計畫內容包含區域內「禁止餵養」、「家犬管制」、「社區遊蕩犬誘捕認領養」外,
- 許多人第一次接觸大象、獅子、長頸鹿等異國動物的場域就是在動物園,但關在圍欄裡、被人類圈養的動物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踏上牠們祖先的家鄉。
- 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對於日前154隻走私貓的新聞及延伸的議題,提供幾個面向的延伸想法: